在跨境電商越來越普及的今天,越來越多台灣品牌選擇把商品上架到日本平台,但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消費者看商品頁不只看功能介紹,更在意語氣、用詞與敘述邏輯,這時日語翻譯中文就不只是語言轉換,而是一場風格和文化的調整遊戲。
如果你用日文看過樂天、Amazon Japan、或zozotown上的商品說明,就會發現他們的文字不是單純列規格,而是像在「聊天」,那種語氣不急不躁,輕柔卻有力,會讓你心甘情願地點下購物車,原因不只是語法精準,而是用語選得剛剛好——既不過分熱情,也不冷冰冰。
在日語中,「〜できます」「〜しております」這些表現不只是禮貌,而是一種信任的基礎,把這些句型直翻成中文的「可以做到」「正在進行」時,看似沒錯,卻瞬間少了情感分量,試著想像這段日文:「肌にやさしい素材を使用しております」若只翻成「使用對肌膚溫和的材質」,中文讀起來是資訊,但日文原文卻有種溫柔呵護的語氣,這就是差異。
所以在做日文商品頁翻譯時,第一個要做的事情不是「直譯」,而是抓語感,這種語感不是文法學得多、N1考過就有,而是要從日本人的消費心理去理解——他們不是只想知道商品好在哪裡,而是希望你用舒服的語氣告訴他「這真的適合你喔」。
敬語層級也是翻譯的地雷區,太過謙卑會讓中文讀起來彆扭,太過直白又會失去原有的品牌溫度,像是「〜いただけます」「〜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很多時候在日語中是禮貌表現,但翻成中文若直接變成「請您...」「允許我們...」,往往讓人有過度疏遠感,在電商語境中,這些表達通常要轉換為自然的銷售語氣,例如:「您可安心使用」「本產品經過測試」這樣的中文說法,既保持禮貌又兼具行銷感。
還有一個小細節是「擬聲擬態語」,日本商品敘述非常喜歡用「しっとり」「ふわふわ」「ツルツル」這類詞,這些詞聽起來可愛,但若直接翻成「濕潤」「蓬鬆」「滑溜溜」,中文會變得幼稚或失焦,這種時候,翻譯者要判斷該保留可愛感,還是直接改寫成成熟穩重的中文語調,例如:「柔軟觸感」「滑順質地」「高保濕感受」,這類翻法才更符合中文閱讀習慣。
許多日本品牌還會用大量「心情引導語」,像是「忙しい朝でも」「気になる方にぴったり」這類句子,看似無關產品本體,其實在引導購買者的情境想像,如果直接略掉,中文敘述就會缺乏吸引力,翻譯者需要重組語意,讓它成為情境式銷售文案,例如:「即使早晨匆忙也能輕鬆使用」、「很適合在意肌膚質感的人」這類表現,更能抓住中文市場的語感節奏。
電商翻譯並不只是語言專業,某種程度上,更接近行銷與消費心理的結合,日文商品頁的潤色程度極高,每一句話幾乎都經過設計與測試,要將這樣的細膩語感轉為中文,不是套模板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專業譯者結合品牌調性與市場語境去微調每個段落、每句話。
如果你正在經營日本市場的電商業務,千萬別小看商品敘述的語言力量,它不是翻好就好,而是日語翻譯中文翻得剛好,語氣處理得自然、詞語選得貼心,這樣才能讓你的商品從琳瑯滿目的平台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