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中文真的翻錯了啦!『やばい』根本不是『糟了』的意思,是『超讚』吧!」一位日本動漫迷在討論區上發出感嘆,這樣的爭議,其實正是中文翻譯日文時常遇到的語意模糊地帶,像「やばい」這類詞,在不同語境中可以代表驚訝、稱讚、警戒、緊張、甚至搞笑,如果沒有充分掌握語氣與場景,很容易出現誤解。
日文裡充滿許多語感豐富的流行語與感嘆詞,例如「かわいい」可能不只是形容長相可愛,還能延伸到衣服、行為、甚至情境的「療癒感」,同樣一句「かわいい」,在動漫角色嘴中說出,和一位年長女性描述小孩時講出,所傳達的語氣與情緒都不盡相同,中文翻譯日文若只是照字面解釋,很可能失去原意的情感重量。
翻譯社曾遇過一位台灣遊戲公司希望把整款日系遊戲的劇情與角色對白本地化,雖然遊戲中日文語句不長,卻包含大量如「キター!」「マジで?」「うざいなあ」等生活感用語,初步翻譯版本因為偏向直譯,結果角色說話像是機器人,不僅情緒平板,也完全沒有角色個性,經過重新審校,我們透過對語境的掌握,將「キター!」轉成「太棒了,來了來了!」、「うざいなあ」則轉為「真煩耶~」,才讓角色真正「活」了起來。
也因此,在中文翻譯日文的過程中,並非只靠詞彙對應,而是需要文化敏感度與語氣轉譯的功力,尤其在動畫、小說、社群貼文、品牌行銷等領域,語言背後的情緒與語感往往比字面意思更關鍵,能否保留語言的「靈魂」,正是翻譯者的試煉。
最後,我們常說翻譯是語言之間的橋梁,但若橋梁本身不夠穩固、不了解彼岸的地形,再美的句子也會落空,從「やばい」到「かわいい」,每一個詞都藏著一個文化的世界,想真正做好中文翻譯日文,不是靠查字典,而是靠深入理解、融入語境、說出對方的語言邏輯,這門功夫,正是專業翻譯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