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觸跨語系內容時,中文翻譯日語看似是最常見、也最容易入門的翻譯需求,但真正進入實務後你會發現,兩者之間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相似,日語裡有許多帶著文化脈絡、歷史背景、甚至情感重量的詞彙,乍看簡單,但在轉換成中文時卻常常「少一味」,這些細膩的語氣與獨特的詞感,正是中文譯者最容易陷入的文化深水區,也是一段翻譯中最迷人、也最具挑戰的旅程。
第一個值得注意的深水區,是日語詞彙的「情感濃度」,比方說「懐かしい」這個詞,在中文裡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詞彙,有人翻成「好懷念」、有人譯為「讓人想起過去」,但仍然無法完整承載日語裡那種「記憶與溫度同時湧上心頭」的複雜感受,中文翻譯日語時,譯者需要做的不僅是語意替換,而是要讀懂作者希望傳遞的感覺,並在中文世界裡找出最貼近的語氣,這種心理層次的轉換,有時比語言本身更難,也更需要經驗與語感的累積。
另一種翻不完的難題,來自日語詞彙的「文化專屬性」,像是「空気を読む(KY)」這類詞,如果直譯成「讀空氣」往往讓中文讀者摸不著頭緒;但若意譯成「看氣氛」或「懂場合」,雖然確實接近意思,但依然失去日語原本帶有一點調侃、一點責備的文化意味,中文翻譯日語時,譯者往往需要在「保留文化感」與「讓讀者理解」之間尋找平衡,有些譯者會在必要時加上註解,有些則會用情境描述補足文化落差,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有最貼合文本調性的選擇。
日語的語氣形式本身也是文化深水區的一部分,日語敬語複雜程度高,不同語尾、本體詞與助動詞的搭配,都決定了句子的禮貌層級,而中文的禮貌多靠語氣詞、措辭與語境呈現,因此中文翻譯日語時,最容易發生的問題不是「翻錯」,而是「翻得太直」導致語氣僵硬,例如日語中的「ですが」「と思われます」,若直接翻成「但是」、「我認為」在中文可能顯得過於正式或與語境不符;但若太口語,又會失去日語原本的謙遜與分寸感,如何在中文中重建這種語氣,是最考驗譯者細膩度的部分。
更深層的文化地帶則是日語中的「節奏與留白」,日語敘事常帶著適度保留、語意不完全明說的特色,尤其是在文學、影視劇本、抒情作品中更為明顯,中文翻譯日語時,如果譯者過度強調清楚解釋,就會破壞原文的韻味;但若維持過度含蓄,又可能讓中文讀者感覺資訊不完整,因此,譯者需要充分理解作品風格,判斷哪些留白是需要保留的文化魅力,哪些則需要透過細節填補才能保持閱讀順暢,這也是為什麼頂尖譯者常說:「翻譯是一種再創作。」
不論是面對情感濃度、文化專屬詞、語氣形式或敘事風格,只要涉入語言深層,中文翻譯日語永遠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理解與轉換文化的能力,譯者必須在兩個語言世界中自由穿梭,既不失去日語的靈魂,也能讓中文讀者自然閱讀,這是一項需要多年累積的專業,當我們讀到一篇自然、流暢又精準的中文翻譯作品時,背後其實藏著譯者無數次對文化、語氣、細節的推敲,而這也正是中文翻譯日語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