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業在進行日商合作或產品輸出時,第一步就是處理技術文件與合約的日文翻譯,然而,看似只是「把中文變成日文」,實際上卻藏了不少風險,尤其是在專有名詞多、格式嚴謹的技術資料與契約文件中,翻錯一個詞,可能就讓責任歸屬出現爭議。日文翻譯社這麼多,要怎麼挑?有哪些錯誤是企業最容易踩雷的?又該怎麼避開?這篇文章就幫你一次釐清。
技術文件:錯一個字,設備就用錯方式運作
技術文件常見於機械、電子、醫療等產業,內容包含操作流程、安裝步驟、安全警語、維護方式等,中文裡的「開啟電源」翻成日文有好幾種說法,若不熟該產業的用語,可能會出現過度直譯,甚至讓日方工程師搞錯操作順序。
常見錯誤:
*使用不精確的動詞(例:開啟 vs 啟動)
*忽略日文專有名詞慣用語(例:トグルスイッチ vs 切替スイッチ)
*中文語序照搬,導致日文讀起來不自然甚至難以理解
避免方法:
*找有「技術領域經驗」的翻譯團隊
*要求提供專案用的術語表,確保專有名詞全程一致
*確認是否有母語校對流程,確保日文使用正確、自然、專業
契約翻譯:不只是翻懂,是法律責任要對得上
合約翻譯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法律理解力的考驗,中文合約常用「若有異議,應由雙方協議處理」,這句話翻成日文若太含糊,可能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腳,更何況日本合約講究格式、語氣與條文邏輯,翻譯若沒法律背景,很可能「字對了,但意思全跑了」。
常見錯誤:
*權利義務用語翻得不清不楚,容易讓日方理解錯方向
*契約條款格式沒對齊日方慣用格式,看起來像是非正式文件
*忽略敬語、語氣,讓對方覺得不夠嚴謹
避免方法:
*選擇有法律翻譯經驗的日文翻譯社
*確認是否有資深審稿人審核契約條文邏輯
*可要求試譯重要條款,看對方是否能精準傳達法律概念
如何篩選日文翻譯社?企業常看這三點
1.領域經驗比價格更重要
費用便宜不代表划算,如果對方從沒翻過技術資料或合約,就算速度快、報價低,也可能讓你花更多時間後續修改甚至收拾爛攤子。
2.是否有母語翻譯審校機制
日文寫作講究細節與自然流暢度,專業翻譯社會安排日本籍翻譯是翻譯,及日本籍審稿者二次檢查,確保語氣、格式、術語都到位。
3.專案流程透明、有溝通窗口
一次交稿不等於完工,好的翻譯社會提供修改溝通機制、交稿前校對紀錄,讓你掌握翻譯品質並建立長期合作的信任感。
翻譯是企業信任感的起點
技術資料與契約文件不只是工具,而是企業形象與合作信任的延伸,選對日文翻譯社,翻的不只是語言,而是讓你的產品與服務能夠順利跨越語言界線,在日方市場贏得尊重與理解。